追《甄嬛传》的朋友启灯网,肯定对甄嬛那支惊艳全场的"惊鸿舞"记忆犹新。剧中说这是纯元皇后的绝技,后来被甄嬛重新演绎,一舞动天下。但历史上真有这回事吗?咱们今天就来扒一扒。
先说结论:惊鸿舞确实存在,但它压根不是清朝的产物,而是唐朝的宫廷舞蹈,和雍正、乾隆这些清朝皇帝半毛钱关系都没有。它的创作者是唐玄宗早期的宠妃——梅妃江采萍。这位才女不仅诗写得好,还自创了这支模仿鸿雁飞翔的舞蹈。唐玄宗曾当着诸王的面夸她:"吹白玉笛,作《惊鸿舞》,一座光辉。"可见当时多风光。
梅妃这人挺有意思。她爹是福建的郎中,从小把她当大家闺秀培养启灯网,屋里屋外种满梅花,硬生生把女儿熏陶成了"梅精"。入宫后,她靠着诗才和舞技独得玄宗宠爱,连李白都夸她的诗"清丽脱俗"。可惜后来杨贵妃进宫,梅妃就失宠了。安史之乱时,她为保清白自尽而亡,这支舞也就跟着失传了。
那《甄嬛传》为啥非要把唐朝的舞安到清朝呢?其实这是编剧的"移花接木"——把历代宫廷的经典元素都糅进剧里。就像剧里嫔妃喊皇帝"四郎",这称呼其实是唐朝的习俗;"太后与隆科多私情"的桥段,原型可能是清朝野史里多尔衮和李庄太后的绯闻。这么一混搭,观众看着新鲜,历史考据党却要挠头。
展开剩余63%真正的清代宫廷舞长啥样?最典型的要数《庆隆舞》。这舞可太有特色了:32个演员扮成野兽启灯网,8个踩着高跷的"猎人"骑着竹马,一通围追堵截后,野兽中箭倒地,象征着满族骑射传统。康熙本人还亲自跳过这舞给太后祝寿,场面堪比大型cosplay现场。和惊鸿舞的柔美飘逸比起来,《庆隆舞》简直就是力量型的"硬核"表演。
还有个冷知识:清朝宫廷舞其实分文武两类。文舞像《喜起舞》,大臣们穿着朝服对跳,规规矩矩;武舞像《扬烈舞》,直接还原狩猎场景,满场都是"野兽"咆哮。这种粗犷风格和汉唐的宫廷舞截然不同——唐朝爱跳《霓裳羽衣曲》这类仙气飘飘的舞蹈,清朝则更看重展示武力值。
话说回来,虽然《惊鸿舞》被《甄嬛传》张冠李戴,但剧中那段表演确实抓住了精髓。你看孙俪跳的时候,衣袖翻飞如鸿雁振翅,转身时裙摆荡出涟漪,活脱脱就是古人诗中"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"的写照。这倒提醒我们:真正的惊鸿舞虽已失传,但通过诗词还能窥见一二。唐代李群玉写它"低回莲破浪,凌乱雪萦风",明代画家还留下过梅妃跳这舞的木刻——画里她长袖飘飘,真像只冲天而起的鸿雁。
最后说个扎心的真相:清朝后宫根本不可能出现《甄嬛传》里那些才艺battle。真实情况是,满族贵女们从小主要学骑马射箭,进宫后规矩比天大。什么即兴作诗、当场跳舞?不存在的!乾隆的孝贤皇后写首诗都要偷偷摸摸,生怕被说"不务正业"。所以啊,电视剧看着乐呵就行,真要考据起来,处处都是"穿越"的bug。
下次再刷《甄嬛传》,不妨留意这些细节:当甄嬛跳起惊鸿舞时,背景音乐用的是曹植《洛神赋》的歌词;安陵容冰嬉表演的"满族花样滑冰",倒是真有其事;至于华妃那句"贱人就是矫情",纯属编剧放飞自我——清代妃子骂人可得讲究"宫范"启灯网,哪能这么泼辣直白。看剧时带着这份"历史滤镜",或许更有意思。
发布于:河南省易速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