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导读】路透社21日援引印度政府消息人士报道称,印度将对进口钢铁征收12%的临时关税,以遏制来自中国和其他地区的廉价钢铁的输入。据称相关措施将很快颁布。今年2月申银优配, 印度钢铁部长H·D·库马拉斯瓦米(H.D. Kumaraswamy)表示,印度将在未来六个月内对中国进口钢铁产品征收15%-25%的临时关税。
一、政策出台的深层逻辑:印度钢铁产业的结构性困境
2025年4月21日,印度政府宣布对进口钢铁征收12%的临时关税,这一政策直接针对中国和其他地区的廉价钢铁输入。这一决策的背后,是印度钢铁产业持续多年的结构性矛盾:
1. 产能与需求的错配
印度虽然是全球第二大粗钢生产国,但2024/25财年却成为成品钢净进口国,净进口量达950万吨,创下九年来新高。其国内钢铁产能虽在扩张(预计2025年达2.05亿吨),但高端钢材(如汽车用钢、电工钢)仍依赖进口,而中国恰好是印度最大的钢铁供应国,2024财年对华进口量达270万吨,同比增长91%。这种结构性依赖迫使印度通过关税保护本土企业。
2. 成本劣势与技术瓶颈
印度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较中国高出18%-22%,且产品合格率不足75%。例如,印度塔塔钢铁的高炉产能利用率仅为78%,而中国宝武集团可达92%。技术上,印度钢铁设备国产化率不足40%,核心炼钢技术依赖中日韩企业,这使得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。
3. 地缘政治的考量
中印边境冲突后,印度加大了对中国企业的审查力度。2024年9月,印度曾对中国和越南的不锈钢焊接钢管征收12%-30%的关税,此次政策可视为这一趋势的延续。同时,印度试图通过关税政策向美国示好,以换取在“印太战略”中的支持。
二、政策实施的多维影响:全球产业链的蝴蝶效应
印度的关税政策不仅影响中印贸易,更引发全球钢铁市场的连锁反应:
1. 中国钢铁出口的“压力测试”
中国对印度钢铁出口仅占总量的2.7%,但印度是中国在南亚的重要市场。关税实施后,中国企业可能转向东南亚、中东等新兴市场。例如,2024年中国对东盟钢铁出口增长37%,占出口总量的42%。此外,中国可通过技术升级(如开发新能源汽车用高强钢)提升产品附加值,规避低端市场摩擦。
2. 印度下游产业的成本传导
印度汽车行业(占钢铁消费的15%)和建筑业(占60%)将面临钢材价格上涨。塔塔汽车的成本可能增加8%-12%申银优配,而印度政府的“全民住房计划”或因建材涨价延迟。更严重的是,印度钢铁短缺可能延缓边境基础设施建设,其在中印实控线附近的57条战略公路中,仅完成31%的硬化路面工程。
3. 全球钢铁贸易格局的重构
印度的关税政策可能引发连锁反应。美国已对中国钢铁征收25%关税,欧盟计划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),而印度此举可能促使更多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。全球钢铁贸易可能进一步分化为“中国主导的低成本供应链”和“西方主导的绿色供应链”,加剧市场割裂。
三、政策效果的悖论:保护主义的自我反噬
印度的关税政策看似保护本土产业,实则可能陷入“越保护越落后”的陷阱:
1. 产能扩张的“虚火”
印度钢铁企业在关税保护下可能放缓技术升级。例如,JSW集团计划到2027年将产能提升至3500万吨,但技术路线仍依赖传统高炉,碳排放强度是中国宝武的1.8倍。这种“量增质不升”的扩张,难以应对欧盟CBAM等绿色壁垒。
2. 国际信誉的透支
印度的关税政策已引发国际资本担忧。韩国浦项制铁暂停了在印的120亿美元钢厂计划,日本企业对印投资意愿降至冰点。更严重的是,印度在“四方安全对话”(QUAD)中要求美国降低关税,却遭特朗普政府反制,要求印度削减对美商品关税至“对等水平”。
3. 产业链的“断链风险”
印度70%的炼钢设备依赖中国供应,切断关键部件和技术支持将导致新建产能瘫痪。例如,印度奥里萨邦批准的两座绿地钢厂(总产能270万吨),其核心设备均来自中国中冶赛迪。若中国实施技术封锁,这些项目可能成为“烂尾工程”。
四、破局之道:从“零和博弈”到“共生发展”
面对全球钢铁产业的重构,中印需跳出保护主义思维,探索合作路径:
1. 技术合作与标准互认
中国在氢能炼钢、碳捕集等技术上具有优势,可与印度合作开发绿色钢铁项目。例如,中国宝武与印度塔塔钢铁可联合攻关电炉短流程炼钢技术,降低碳排放。同时,推动中印钢铁标准互认,减少贸易壁垒。
2. 市场互补与产能协同
印度可扩大对中国的铁矿石出口(2024年出口量占中国进口的12%),而中国可向印度输出高端钢材生产技术。这种“资源换技术”的模式,既能满足印度基础设施需求,又能缓解中国产能过剩压力。
3. 多边机制的重塑
中印应联合新兴经济体,推动WTO改革,反对单边主义。例如,在G20框架下建立“全球钢铁产能治理联盟”,通过产能置换、技术共享等方式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五、未来趋势:绿色转型与产业链重组
全球钢铁产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变局,以下趋势将深刻影响中印竞争格局:
1. 碳关税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
欧盟CBAM将于2026年全面实施,印度若无法降低碳排放,其钢铁出口将面临40欧元/吨的额外成本。中国已布局氢能炼钢技术(如宝武湛江基地),碳排放强度较传统工艺降低80%,而印度仍需依赖CCUS技术,成本高企。
2. 区域供应链的“阵营化”
美国推动“友岸外包”,试图将印度纳入其供应链体系。印度JSW集团计划建设年产1000万吨的绿色钢厂,专门面向欧盟市场,这可能削弱其对中国钢铁的依赖。但印度若过度依赖西方技术,可能丧失产业自主权。
3. 技术标准的“话语权争夺”
中国主导的“全球钢铁碳标准”与欧美“绿色钢铁认证”形成竞争。印度若在标准制定中缺位,可能沦为“标准接受者”而非“规则制定者”。
在对抗中寻找共生
印度的钢铁关税政策是全球化退潮的缩影申银优配,但其背后的产业逻辑与地缘博弈值得深思。中国需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多元化应对贸易壁垒,而印度则需在保护主义与开放合作间找到平衡。全球钢铁产业的未来,不应是零和博弈的战场,而应是绿色转型的试验田。只有通过技术共享、标准互认和产能协同,才能实现“钢铁文明”的可持续发展。
易速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